收视率连续破1、登顶同时段冠军,豆瓣评分8分开分,随后上涨到8.1分——有人说,今年暑期真正的爆款国产剧将是《小欢喜》,此言不虚。
△《小欢喜》豆瓣评分昨日涨到8.2分。
高考,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每个中国家庭的一场战役。
今年聚焦高中生的家庭剧爆款迭出,前有上半年收视率第一的剧王《少年派》,后有《小别离》姊妹篇《小欢喜》——高考,在这些电视剧中,不单是孩子们的战役,同样也是父母们的一场战役。
于是,《小欢喜》的受众弥漫至所有“家有儿女”的中国家庭。我们在追剧时,往往也无法抽身而出或者隔岸观火,反而是不由自主地被代入属于自我的高考记忆。
很多《小欢喜》的追剧党,评价它时,不约而同都用了一个词:真实。
△网友说:高三教室里这满坑满谷的书和卷子,就够真实了。
其中,海清扮演的童文洁,被网友戏称为“我妈本妈”,她的一句台词:“你不要叫我妈,我不是你妈。你没错,我错了,我就不该生你”,这话有多少中国孩子听老妈讲过?请举手。
真实,带来观众的共情。
有的为人父母者,看出了自己当年的“焦虑”;
有的则一夜梦回高三,“那种压抑、恐惧、焦虑的感觉又找回来了”;
还有人,则看得“很压抑、很窒息”。
没错,就是焦虑。
《小欢喜》跟《小别离》不同,若《小别离》主题是“断奶”和“放手”,那《小欢喜》的主题则是中国父母当下的困境。
作为《小舍得》、《小别离》、《小欢喜》三部曲的最终章,原著作者鲁引弓说:“小欢喜对应的是大焦虑,这个焦虑来自每个家庭的未来——孩子。”
△《小别离》同样由黄磊、海清主演。
《小欢喜》选取的特殊时段,是高考,选取了三个中国家庭,是典型的中产家庭。
为什么?因为中国最焦虑的阶层,就是这一部分人。
焦虑的是对现有阶层的怀疑与不安全感,焦虑的是希冀下一代来保住阶层地位。
“看上去很美”,击垮一个中产家庭的,往往是猝不及防的意外:二胎、失业、疾病。
△《小欢喜》海报。
还记得前几年,深圳的一个中产家庭,被二胎和中年失业双重击垮,不得不采取众筹方式,用来还第二套房的房贷和养二胎时……所引发的全网争论。
今晚《小欢喜》的第11集,就将进行到“佛系爸爸”方圆面临失业的剧情,所有的“佛系”其实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,当真正面对骤然缩水的生活品质……“方圆”还能继续佛系下去吗?
《小欢喜》剧中的三个家庭,三种父母,三种妈妈,都非常典型。
①父慈母严的中产家庭:方圆+童文洁+方一凡。
这是一个最常见的中产家庭,家庭矛盾来自于父亲的“快乐教育”和母亲的“应试教育”两种理念冲突。
黄磊扮演的“佛系”老爸,秉承“快乐教育”理念。
在高考誓师大会上,方圆给儿子方一凡的气球上写了两句话:“考上还是考不上,小小欢喜才是好”。
海清扮演的“虎妈”,则是焦虑和歇斯底里的主要承担者。
她对儿子说的话,其实大部分中国孩子也常常从父母那里听到:“高考这场战役打不赢,你终生遗憾啊!”
但剧中,海清的儿子回答:“妈,我人生刚开始,怎么就终生遗憾了呢?”
对中国大部分人来说,高考,仍是改变社会阶层、实现自我理想的最大契机。
对中产阶级而言,这同样是阶级晋升的通道。
所以童文洁对儿子说:“咱们家就是个普通家庭,爸爸妈妈没有任何背景,你必须自己通过高考鲤鱼跃龙门,爸爸妈妈这么拼为什么啊,还不是为了你的未来。”
道理都懂,但童文洁的焦虑,来自于她的关心都还浮于表面:她常常自以为钱花了、把儿子送到补习班就够了,却并不真正了解儿子。
其一,方一凡为什么成绩下滑?童文洁迄今不知道。
△宋倩名言: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。
其二,童文洁在补习班见到其他家长,才第一次恍然大悟:对比其他草木皆兵的家长,自己真是“经验不够”。
问题是:亡羊补牢,为时未晚?
②丧偶式育儿的离异家庭:宋倩+乔卫东+乔英子。
“无性婚姻”和“丧偶育儿”,这两大中国婚姻的桎梏,都体现在一个家庭上。
很多观众说,看到宋倩的戏份,都想快进,因为“她太可怕了”。
真相是:这样的把自我价值完全托付于孩子的母亲,太多了。
陶虹的表演,在三位母亲当中脱颖而出。
这个几乎每集都要歇斯底里爆发一次的母亲,就是很多网友感到“窒息”和“压抑”的来源。
如果童文洁的焦虑来自儿子的分数,那宋倩对学霸女儿的焦虑则来源于全天候全方位的爆表控制欲。
她强迫女儿服从自己的一切意志,当女儿反抗时,她就上演苦情戏:
“我身边一个人都没有了,为你我放弃了多少我也想干成的事。”
当女儿试图取悦母亲,去陪她看电影时,母亲却在得知女儿已经看过一遍电影之后,表现出来的不是感动而是愤怒:“我不要我开心!我要你开心!”
而陶虹在处理这个角色时,理解为“恋爱型母女关系”:
“这个关系挺极致的,我把这段母女关系完全按照恋爱演,女儿完全是被迫谈恋爱,就那种微妙的心态,百分之百的占有权。”
在这样的家庭里,孩子往往被视为父母的唯一,更被视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替代品。
据原著作者鲁引弓说,乔英子这个角色在现实中有原型,她对作者说:“妈妈以上海为圆心,上海到杭州为半径画了一个圆,让我报大学不能离开长三角。可妈妈当年自己考那么远,我为什么不能去北京呢?”
剧中的乔英子,在这样的压力下成长,虽然能考上清华,可极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问题。
③父母缺失的富裕型“留守家庭”:季胜利+刘静+季杨杨。
这一家就是现实版的“哪吒之魔童降世”啊!
季杨杨,官二代,父母忙于工作,对儿子疏于陪伴,长期缺失与父母沟通的后果就是:他养成了愤怒、抵抗、拒绝交流的性格。
对这么一个性格反叛的孩子,用陪伴、理解和爱来感化,是最好的办法。
所以,当季胜利和刘静主动去了解儿子热爱的赛车时,这个家庭的隔阂之墙,也开始瓦解。
这一家的角色设置,是为了聚焦“精神上的留守儿童”这个新型群体。
季杨杨在第一集,开豪车进校园的情节,是来源于杭州一所中学的真实故事。
《小欢喜》的作者鲁引弓说,自己动笔前花了三四个月时间走访了十几所中学,发现“所有人都很焦虑,学霸焦虑,学渣也焦虑,老师和家长都焦虑”。
曾经有孩子对鲁引弓说:“我是淹没在作业堆里的精神留守儿童。”
如季胜利这样的“空降父母”,没有深度参与孩子的成长,忽视了来自孩子的信息。
扮演季胜利的是王砚辉,他说:“这个角色也教了我很多东西,我该怎么对待家庭,不把孩子当小孩看,要理解”。
《小欢喜》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中国家庭亲子关系中的一个个典型矛盾,也为我们带来了如何与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做和解的思考。
黄磊作为总编剧,是这么理解的:“有些东西不可选,当我们不可选的时候,在那些小小的欢喜里去,活得更好,过得更踏实,这是我们可以选的。”
那么,你找到自己的小欢喜了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