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电视剧《庆余年》昨天更新的剧情中,由陈道明饰演的庆帝,和张若昀饰演的范闲,这对传说中的“父子”终于见面了!
陈道明饰演的庆帝,充分展现了一个知道内情的老父亲,在即将见到素未谋面的亲生儿子时,那种期待与忐忑。在见到侯公公带着范闲踏入御书房的那一刻,庆帝立马躲了起来,他躲到书架后,慢慢的挪动着,静静的观察着……
之后的聊天过程中,更是数次与范闲发生肢体接触。我们都知道,人际交往是有空间距离需求的。
人们的个体空间需求大体上可分为四种距离:公共距离、社交距离、个人距离、亲密距离。
正常来说,若庆帝和范闲只是普通的君臣关系,那么两人之间适用的是社交距离,关系亲近点则是个人距离,回忆一下梅执礼和范建奏对时的场面。
但实际庆帝却进入了亲密距离,这就表达了他个人的亲近意愿。相同的还有范闲把玩庆帝视若珍宝的弓箭制品时,庆帝也毫不在意,还阻止了侯公公干预。
所以传说中的“父子关系”,真实性很高!
回到两人的对话,那段令人苦思,纠结是剧情漏洞还是蕴含深意的对话:
庆帝:林丞相原来不同意你和婉儿的婚事,现在兴许是改变了主意。
范闲:林相就不怀疑,我跟二公子之死有关?
庆帝:抓司理理的事,是鉴查院的绝密。
范闲:那鉴查院会把这绝密告诉太子吗?
庆帝:不能!
范闲:那太子如何知道这消息?
这段话从林相对范闲的态度,突然跳转到司理理之事,再从司理理跳转到太子。跳转颇快,还皆是暗语不曾明言,听完后脑海中一团浆糊。
其中,起到起承转合作用的就是庆帝的“抓司理理的事,是鉴查院的绝密”这句话。
剧情漏洞?
庆帝说“抓司理理的事,是鉴查院的绝密”,可是范闲在抓到司理理后,为了保证安全,和王启年商定的可是大张旗鼓回京,吸引所有人的目光,让各方势力互相制衡反而不敢有所行动。
回到京都门口,城卫、京都府衙、刑部、鉴查院四方势力争夺司理理,都是摆在明面上的。林相作为一朝丞相,只要有心,想知道这件事简直易如反掌。
所以,抓司理理这件事,根本算不上鉴查院的绝密。
那么,庆帝的这句话是剧情漏洞、台词漏洞吗?
蕴含深意?
我们从头梳理一下整个事件:
林珙被五竹叔杀死后,五竹叔在朱格房间放了纸条通知林珙之死。
朱格带着鉴查院众人运回林珙尸体,并上报庆帝。
太子和林相都知道了林珙死讯,然后分别派人约见范闲。
一、太子方:
太子知道林珙是刺杀案主谋,那么林珙死了,他“派了人马堵在范府门口,指名要让范闲去东宫”,从兴师动众的做派看来,就是兴师问罪的!
所以,反推回去,就是太子知道“范闲夜审司理理”一事,所以怀疑上范闲。
因此,范闲才会问庆帝“既然鉴查院不会告诉太子,那么太子是如何知道的”。
二、林相方:
林相则是“派了宰相府的轿子”,与太子的态度相比,则是判若云泥,太子形同“绑”,林相则是“请”。
林相原来不同意范闲和林婉儿的婚事,一是瞧不上范闲的私生子身份,二是觉得他自小生活在澹州会缺乏教养。
林相现在改变主意,则是因为林珙死了,林家长子大宝又有智力障碍,林婉儿不仅是女子更兼身份不可对外明言,那么林家下一代没了支柱。范闲入京后展露了才华,范闲父亲好歹也是伯爷兼户部侍郎,勉强可以作为林家下一代的倚仗。
林相改变主意的前提是,林珙之死跟范闲无关。
1、若林相不知道司理理一事,自然不会将林珙之死和范闲关联起来。
2、若林相知道司理理一事,则需要先确定林珙之死跟范闲有无关系。
要确定跟范闲有无关系,则需要先明确是否有杀人动机。
是否有杀人动机,则取决于范闲夜审司理理,是否从司理理口中知道刺杀案主谋是林珙。
显然林相是知道“范闲夜审司理理”,所以才派手下谋士去鉴查院对司理理用刑逼问。
结论
综上所述,“抓司理理的事,是鉴查院的绝密”,真正所指的,不是“抓司理理的事”,而是“夜审司理理的事”。
也就是说,这里出现了“台词漏洞”!这句漏洞可是烧死了不少脑细胞。